第807講/問

ESD的目標
包含一個廣泛且複雜的知識、技能、性格、價值觀,以及思考方式的範疇,這些都是形塑人們對世界觀和日常行為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參與決策,這些決策將改善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卻不損害地球。
ESD能力清單
獲取知識。能夠以大致上自我組織且目標導向的方式,從不同的來源和使用各種工具收集數據和信息;評估其質量,並建立對解決相關任務有所幫助的知識。
解決問題、衝突。能夠通過協商解決方案,克服過度的自我利益、社會文化障礙、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差異和暴力,對於本地、國家和全球層面的問題、衝突做出貢獻。
批判性思考。能夠在反思不可持續的發展時,質疑規範、實踐、觀點、態度、主張和決定,包括自我批評和承認錯誤,並以建設性的方式貢獻於可持續解決方案。
溝通和協商。擁有並願意以建設性和有效的方式在口語和書寫語言中溝通,作為有效學習過程的先決條件,並帶著解決問題的意圖進行協商。
處理系統。能夠分析系統和發展過程;認識到本地、國家和全球行動層次之間的關聯,並評估人類干預的影響。
面對未來。能夠分析風險,評估多重未來,將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連接,創造個人和集體的願景,評估行動和決定的後果,並處理不確定性和變化。
反思價值觀。擁有並願意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規範和價值觀,協商可持續性原則和目標(在利益衝突、知識不確定和矛盾的背景下),並準備修訂自己的價值體系,以確保多元主義和普世價值之間的平衡。
參與和合作。擁有並願意參與可持續轉型過程,個人和集體地開發和實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行動方式,並與他人密切且負責任地合作。
轉換視角。能夠反思他人的處境並對他們產生共鳴,批判性地反思多元視角和看到事物的不同,通過改變自己先前不加質疑的世界觀,發展出一種替代的參考框架。
包容性思考和行動。能夠與人合作,無論他們的性別、宗教、種族和社會來源,認知、身體和心理條件如何,並願意實踐寬容,為融合做出貢獻並欣賞多樣性。
展現團結與責任。擁有並願意發展全球公民的態度,對因不公平而受苦的人展現團結,並與人分享生態風險的責任。
___
理解能力
永續發展教育(ESD)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在知識、思考、價值觀和行動之間的刻意轉換。正如Glasser所簡潔地表達的那樣,“對問題的認識,對其起源和影響的廣泛信息,甚至對其關切,都不能保證行動......”。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彌合我們所宣稱的對更可持續世界的渴望與我們日常行為之間的差距。許多研究顯示,學習者獲得知識、理解和技能,但常常缺乏應用它們的態度和決心。導致知行不一的教育原因往往源於對複雜發展的洞察不足,以及正式學習過程不允許學生積極參與和自主學習。
不同國家的課程文件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指稱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類型。基本的道德原則、態度和價值觀通常在序言中提到,但很少被明確地納入課程。有時,知識被簡化為陳述性知識,或者被用作學習和研究成果的總稱。然而,在許多國家,已形成一些標準,包括能力、技能、主題/話題、教學和學習方法,以及成果監測和評估。
心理學家Franz Emanuel Weinert對能力的廣泛接受的定義是,它們是“個體在解決特定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成功和負責地使用相關動機、意志和社會準備性和能力的認知能力和技能”。這個定義不僅強調了能力的整合性特性,還強調了它們必須由學習者自己來發展。它們由各種元素組成,並在基於經驗和反思的行動中獲得。為了負責任地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知識、技能、動機、準備性和基於反思價值觀的態度。能力是滿足某些要求的傾向,用於尋找和實施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一旦發展起來,ESD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當前和未來在不同情況下面臨的挑戰。
能力的概念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能力的定義和選擇”(DeSeCo)項目引入教育政策圈,該項目始於1997年末,於2003年完成。1997年,OECD成員國啟動了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以監測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是否已經獲得了全面參與社會所必需的能力。2018年的評估將聚焦於全球能力。
在許多國家,使用能力的概念來描述教學和學習過程的結果,並將確定能力或預期學習成果視為選擇內容和整體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已變得普遍。有些人更喜歡使用“教學原則”這個詞來指稱指導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原則。比單一教學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們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互補性。
___
透過上述內容,提出以下幾項重點。
強調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鴻溝:ESD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習者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行動之間實現刻意轉換。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擁有對問題的認識、了解其根源和影響,以及關注這些問題,並不保證行動。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進一步將知識轉化為具體行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的價值觀。
重視能力的整合性:能力是ESD中的關鍵概念,強調個體的認知能力和技能,以解決特定問題並負責任地應用動機、意志和社會準備性。ESD所追求的能力不僅包含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動機和態度,並建立在反思價值觀的基礎上。學習者應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發展這些能力,從而成為解決可持續發展挑戰的主動參與者。
教育制度的挑戰:許多國家在教育制度中已開始採用能力的概念,以描述教學和學習的成果,並指導課程設計。然而,教育制度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如複雜發展的理解不足、不充分支持學生主動參與等。這些挑戰需要進一步的努力,以確保ESD的目標在教育實踐中得以落實。
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ESD涉及多個層面和主題,需要跨學科的合作,以解決複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教育機構應該積極促進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合作,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並應對全球挑戰。
持續改進和評估:ESD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需要持續改進和評估。教育機構和相關利益相關者應不斷學習和分享最佳實踐,以提高ESD的效果並實現更大的影響力。
永續發展教育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它需要廣泛的參與和協作,以實現我們對可持續未來的共同願景。教育機構、政府、社會和個人都應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動ESD的實踐和推廣,以確保我們的世界更加可持續和美好。
#SDGs教育實踐學堂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