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講/問

這個方法首先聚焦在辨識物件或概念上有趣的某個方面:

我注意到...

然後針對這個觀察提出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目的:這種方法鼓勵了哪種思維方式?

這是一種了解某物為何如此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探究事物背後的因果關係解釋,或者因循理由和目的而做出的解釋,亦或兼而有之。

運用:可以在何時何地使用?

你幾乎可以將它運用於任何事物:鉛筆、手機、政體形式、歷史文件或事件。學生可以分成雙人或大些的小組,甚至是全班一起進行。解釋遊戲也可以單獨使用。在第一次使用這個常規時,教師可能需要主動參與引導對話,示範如何提出追問解釋的問題以及向他人求證。隨著時間推移,學生可以開始模仿所看到的對話步驟和提問方式。

開場:有哪些使用這個方法的小祕訣?

從現成的"物件"開始——如一個杯子或指南針;一篇詩歌或圖片;一個歷史事件;一個科學理論等等。

第一個人(最初或許是教師)指出物件上有趣的特點:"我注意到...這很有意思。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或其他類似的"為什麼"問題)

小組中的其他人則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至少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釋和理由。

當這些學生分享他們的想法時,最初提出問題的人會追問:"讓你這麼認為的理由是什麼?"小組共同努力建立解釋,而不是直接求助於教師或教科書來獲取答案。

學生的問題和解釋對全班同學都可見並分享。

回應這個方法的內容也可以書寫下來記錄,使之成為一份不斷演化的集體想法清單。

幾個重要的問題或謎題則可能會被選出來進一步探究。對話也可以記錄成一張表格,

四欄分別代表對話的關鍵結構:

1)最初做出的觀察,

2)由觀察產生的問題,

3)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的各種解釋/假說,

4)為支持這些解釋而給出的理由/證明。

___

以下是運用"解釋遊戲"方法,來引導學生反思"永續發展"議題的創意教學活動規劃:

主題: 永續發展

物件導入:

展示一個舊衣服/舊家具等即將被丟棄的物品。

引導學生觀察物品:"我注意到這件舊衣服/家具即將被丟棄,這很有趣,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並提出解釋/假說,例如:

因為它破損/不好看了

因為我們常買新的取代舊的

因為製造這些產品的過程不環保

要求學生為假說提出理由/證明

教師延伸:

連結到永續發展的概念 - 減少浪費、物盡其用等

提出:"生產這些產品對環境造成哪些影響?我們能如何改善?"

讓學生思考解決方案,例如:

修復再利用

購買環保產品

改變生產製造方式

創意實作:

讓學生實際動手修補/改造物品,重新賦予新用途

設計一個環保的生產製造模式

撰寫倡議永續生活的文宣品

總結:

讓學生分享他們的創意作品

討論實踐永續生活的具體行動方案

連結到更廣義的環境/社會永續議題

透過從具體物品觀察出發,運用"解釋遊戲"常規激發學生思考,再漸次連結到永續發展的廣義概念,最後實際實作出想法,這樣的流程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激發創新解決之道。

___

以下是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7"夥伴關係"(SDG 17)為主題,運用"解釋遊戲"常規進行創意教學活動的示範:

主題: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SDG 17)

物件導入:

展示一個合作遊戲(例如拼圖、團體運動等)

引導學生觀察:"我注意到這個遊戲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這很有趣,為什麼需要合作?"

學生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並提出解釋/假說,例如:

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因為團結就是力量

因為合作可以互補弱項

引導學生為假說提出理由/證明

教師延伸:

連結到SDG 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提出:"在實現其他永續發展目標時,為什麼需要各國/部門/民間合作?面臨哪些挑戰?"

讓學生思考促進夥伴關係的解決方案

創意實作:

讓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分組扮演不同國家/利益相關團體

就特定永續議題(如氣候變遷、貧窮等)進行多方利益協調與談判

設計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計劃書

總結:

讓學生分享他們的談判過程與合作計劃

討論建立有效夥伴關係的要素(信任、溝通、互惠等)

連結到實現其他永續發展目標需要跨領域夥伴的重要性

透過遊戲體驗合作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思考永續發展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的理由。進一步讓學生模擬利益相關方的角色,體會協調的複雜性,並思考促進夥伴關係的策略,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SDG 17目標的精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