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講/問

轉載通識教育中心何昕家老師臉書 / 20220314
第314講/問
Gold Standard PBL-如何引導SDGsXPBL進行反思

引自
https://www.pblworks.org/blog/reflecting-purpose-pbl
進行SDGsXPBL過程中,關鍵且重要的一環便是反思,透過反思,學生才能對整體經歷產生個人和集體的意義,將這些經歷與過去和未來的學習聯繫起來,並建立新的關係。學習者需要時間和結構化的引導來處理他們的經歷,如同身體需要時間來消化食物並將其轉化為可用的營養一樣。
Arthur Costa 和 Bena Kallick 在他們的著作《Learning and Leadership through Habits of Mind》中寫道,“作為引導者,教師為學習者和學習之間的中介,引導每個學生以一種系統性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老師協助每個學生看見自己,從所學內容和學習過程中構建意義,並將所學應用於其他環境或經驗,學習成為一個持續的過程,讓心靈參與,從而改變心靈。”
以下幾個為提供給老師反思的脈絡
1.對內容的反思
當學生反思內容時,他們會提問我們在學習什麼?透過以下兩個問題的引導“我們正在學習的關於這個主題的新資訊,哪裡改變或增加我們對此的理解?”和“這個概念如何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以及尋找其關係”等問題進行引導。反思內容有助於學生在學科內和跨學科建立核心概念的模式,這樣他們就可以整合新知識並加以利用。
2.過程反思
過程為關鍵的重點,讓學生可能成為更好的合作者、策略理解與整體思想家。因此學生不僅反思正在學習什麼?而且反思他們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一起進行。可以透過以下問題進行引導:
我嘗試了哪些方法?外部的人是如何工作的?接下可以嘗試如何進行?
我們整體在工作協作或合作情況如何?
哪些進展順利?為了邁向我們的目標,我們可能需要改變什麼合作方式?
我們是否需要尋找新的或不同的資源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這項任務與我們過去完成的任務有何相似或不同?
關於操作過程,我們對老師有什麼回饋?我們可能需要改變或調整什麼?
定期反思過程有助於學生成為靈活、有效和獨立的學習者和思考者。
3.反思目的
在此操作過程學生應該始終能夠思考以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為學生創造空間來思考他們的工作和學習為何重要,不僅可以培養參與度和動力,還有助於確保學生進行過程看見其目的的和有影響力的,並養成有目的的思考習慣。
我們所學的知識如何幫助我們回答驅動問題/解決問題/創造產品?
為什麼這項工作/學習對我們的最終產品對世界/我們的社區/觀眾很重要?
學習這些技能還有什麼用處?
4.反思自己
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可以解決的最深刻的問題是“作為學習者,我是誰?我是如何成長和改變的?” 這種形式的反思,包括設定和重新審視目標以及考慮隨著時間的推移的發展,幫助學生引導自己的學習。
我有哪些優勢?
我想在哪些領域發展?
為了成功,我需要從別人那裡學習到什麼?我如何倡議?
作為一名學習者,我的成長和改變的?
讓自我反思成為一種常規和共享的實踐,對課堂文化也有不可思議的好處:可以幫助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使每個人看見長處和需要,並創造一種相互依賴的文化,讓學生投入其中彼此的成長。
5.付諸實踐
我們如何創建反思豐富的課堂,讓學生在其中創造意義並成長為學習者?以下提供給老師參考。
(1)平衡個人和共同反思: Costa 和 Kallick 寫了關於反思的兩種“聲音”:一種內部聲音,學會進行“自我對話”並更好地了解自己,另一種外部聲音,由“他人的評論”告知、建議、評估、評價和反饋。反思的外部分享很重要,因為這種反思會增加每個人的學習。” 在為課堂計畫反思時刻,考慮如何為內部反思(通過教學札記)和外部反思(通過討論、反饋和其他小組活動)提供機會。
(2)提供豐富的“輸入”:心理學家羅伯特·基根寫道:“沒有行動的反思最終與沒有反思的行動一樣沒有成效。” 為了讓學生有有意義的經歷來反思,理想的內容包括各種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學習經歷-這可能包括演講、操作、文本以及讓學生建立生活和教室外真實世界的連結。
(3)示範反思實踐:對學生保持透明,了解自己的目標、成長領域和學習。與學生分享您是如何“思考”,以及您如何根據新的學習調整自己的實踐。
(4)騰出時間:這可能是培養反思性課堂最具挑戰性的方面之一。在時間壓力下,我們面臨著巨大壓力。但反思性實踐是幫助學生保留和整合新學習的工具。將反思視為“發現”內容並幫助其“堅持”的工具。
(5)將反思作為一種思考的習慣:最終,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獨立練習反思成為有思想的終身學習者。我們在課堂上搭建反思鷹架,幫助學生建立他們的反思“肌肉”。世界迫切需要能夠暫停、思考、理解和適應的人。教學生反思有助於他們找到自己的天賦,並提高他們有效利用這些天賦為他們將繼承的世界做出貢獻的能力。
以上是與第一線老師共勉。
#SDGs教育實踐學堂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