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活動有三個核心導引問題:
1、這個人或事物能夠感知到什麼?
2、這個人或事物可能瞭解或相信什麼?
3、這個人或事物可能關注什麼?
目的:這個活動鼓勵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這個活動幫助學生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想像事物、事件、問題或議題,探索不同的觀點和視角。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導致對所學內容有更有創意的理解,例如設身處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分數中的分子。在其他情況下,探索不同的觀點可以為進一步的創意探索開闢可能。舉例來說,在進行這個活動之後,學生可能會從一把遺留在戰場上的士兵的劍的角度來寫一首詩。
應用:什麼時候和在什麼場合可以使用這個活動?
這個活動要求學生設身處地成為一個角色或物件——從他們正在觀看的圖片、讀過的故事、藝術作品中的某個元素、正在討論的歷史事件等等——並想像自己置身於那個視角。學生被要求用選定的視角來說話或寫作。
當你希望學生打開思維,以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時,這個活動就很合適。它可以作為一種初步的問題解決類腦力激盪,開啟一個主題、議題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來幫助學生更貼近抽象概念、圖片或事件。
啟動:有哪些提示可以幫助開始和使用這個活動?
在開始這個活動時,老師可以邀請學生觀察一幅圖像,並要求他們列出該圖像中體現的各種觀點或視角。然後學生選擇一個特定的觀點來體現或從那個觀點來說話,說明他們感知到什麼、對什麼有所瞭解,以及關注什麼。
有時,學生可能會先陳述他們的觀點,然後再說話。另外一些時候,他們可能不會先陳述,於是全班可以猜測他們是從哪個觀點在說話。
在他們的言談和寫作中,學生很可能會超越這些啟發性的問題。鼓勵他們投入所選擇的角色或物件,談談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學生可以即興表演一段簡短的口語或書面獨白,扮演這個觀點;或者學生可以成對進行,其中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另一個學生保持角色,並深入細緻描述他或她的觀點。
這個活動改編自《學校藝術教育:在藝術中及透過藝術教授思維的課程》(2002年,DeCordova博物館及雕塑公園、哈佛大學校長及教職員、地下鐵路劇團)。
___
透過"進入角色:感知、瞭解、關注"的活動方式,規劃引導學生反思"永續發展"的創意教學活動,具體如下:
主題:永續發展
活動流程:
1、老師展示一幅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圖像或影片(例如森林砍伐、塑膠污染等)。
2、請學生觀察並列出圖像/影片中體現的不同角色或元素(例如樹木、塑膠袋、工人等)。
3、每位學生選擇一個角色/元素,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這個角色/元素能夠感知到什麼?(例如樹木感知到砍伐、塑膠袋感知到被亂丟等)
這個角色/元素可能瞭解或相信什麼?(例如樹木理解人類對木材的需求、塑膠袋理解便利性等)
這個角色/元素可能關注什麼?(例如樹木關注生存環境、塑膠袋關注對環境的影響等)
4、學生可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扮演所選定的角色/元素,表達其觀點和感受。
5、全班可以互相猜測彼此扮演的角色/元素,培養觀察和理解能力。
6、老師總結並延伸討論永續發展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透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去感知、瞭解和關注永續發展的問題,培養多元視角思維。同時也激發創意,體現對永續發展的重視,引導環保行為。這種互動式、情景式的學習模式有助於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參與度。
___
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5「陸域生命」為具體示例,運用「進入角色:感知、瞭解、關注」的創意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永續發展目標SDG15「維護陸地生態系統」
活動流程:
1.老師展示一幅關於熱帶雨林砍伐或土地惡化的圖像或影片。
2.請學生觀察並列出圖像/影片中體現的不同角色或元素(例如樹木、動物、原住民、砍伐工人等)。
3.每位學生選擇一個角色/元素,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這個角色/元素能夠感知到什麼?(例如樹木感知到砍伐、動物感知到棲息地被破壞等)
這個角色/元素可能瞭解或相信什麼?(例如砍伐工人瞭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原住民相信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等)
這個角色/元素可能關注什麼?(例如樹木關注自身存活、動物關注物種滅絕、原住民關注傳統領地與文化等)
4.學生可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扮演所選定的角色/元素,表達其觀點和感受。
5.全班可以互相猜測彼此扮演的角色/元素,培養觀察和理解能力。
6.老師總結並延伸討論SDG15的目標和重要性,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求平衡,維護陸地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透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深入理解SDG15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不同立場,培養多元視角思維。同時啟發創意解決矛盾的方案,體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引導環保行為。這種互動式、情景式的學習模式有助於學生內化永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