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暖客廳x ESG國際公民大學》創辦人 王瑜君
“ESG”是最近台灣社會深受產官學與公⺠團體熱切矚⽬的話題。本⽂希望緊扣這個ESG風潮,以近年來德國社會轉型的最新案例為參考,來說明打造韌性社會的路徑。 這裡先簡單總結本⽂幾個重點:
(1) ⾸先,台灣社會偏重科技主導的變⾰,很容易忽略「淨零排放」的⼝號訴求後 ⾯更重要的基礎⼯作,就是由公⺠教育,社會溝通,社會設計的基礎來打造多元共融 (Inclusion)的信任感。
(2) 在通往ESG轉型的路徑上,⻄北歐幸福永續國家經歷了20世紀和21世紀前半動盪詭譎的危機災難,成就今天在永續幸福指標上的典範。這些社會走過的的歷史社會經濟⽂化脈絡,非常值得我們深度探討。許多⽂獻1指出這些地區的成就,歸功於⾼品質的公⺠素養,陌⽣⺠眾之間的信任和主動協⼒合作。永續不是光靠科技可以成 就,更需要是⽣命與⽣命連結的價值轉變。
(3) 台灣社會在⾯對ESG轉型的挑戰,但是對於⻄北歐社會的公⺠教育與社會溝通 的現況是相對陌⽣,因此投射到對ESG的想像,也容易侷限於“淨零碳排”的技術層 ⾯。因此,我從2018年起,規劃不同主題的《德國創新共學旅⾏》,希望透過具體實地參訪德國不同的創新單位,建立友誼,看⾒德國社會創新⾏動者的⽣命故事,也看⾒這些德國公⺠如何主動發起⾏動來解決社會問題,如何跨領域跨世代跨部⾨的公私協⼒。
ESG的風潮下,我再調整修正計畫主軸為《ESG國際公⺠⼤學》,強調“公⺠教育”才是轉型的核⼼,⽽國際的⽣命互動和友誼連結,才是驅動價值觀與⽇常⾏為改變的動 ⼒。從2018年啟動到2019年底,我們完成了8個梯次不同主題的共學旅⾏。疫情間的三年,我們持續與歐洲友⼈保持線上的互動,2023年2⽉,我們完成了第9梯次的旅 ⾏。我們看⾒德國社會從2011年起⾯對非核家園綠能轉型的難題,再加上超⾼齡社會,移⺠難⺠的湧入,烏克蘭戰爭的多重危機。遇到這些挑戰,德國⿎勵由下⽽上的 ⺠間創新來應變,過往10年累積了許多創新的案例。本⽂擷取其中幾個關鍵亮點, 來具體說明,ESG轉型最關鍵的軟實⼒,在於教育,溝通與信任。
1 請參考旅居瑞典的作家吳媛媛的近年著作。例如《當個普通⼈也很⾃豪:我在瑞典⽣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2022),《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2022),《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的⽇常思考教我的事》(2016)。
本⽂就是從這些豐富多元的第⼀⼿現場體驗,擷取幾個關鍵亮點,與讀者分享。
圖1: 來源:WEF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6/esg-resilience-investment-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
圖2:《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EE68AAD8B38BD76
ESG風潮啟動
ESG是 3 個英⽂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E,environment)、社會(S,social) 和治理(G,governance)。 過去企業重視EPS財務表現,ESG則⽤於評估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綜合表現,並作為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圖1)全球經歷疫情時代後,氣候變遷的危機獲得普遍的重視,全球ESG浪潮帶來⼀連串的新政 法規變⾰,⼤企業感受到必須負起帶頭減碳的壓⼒,也更直接衝擊中⼩企業的供應鏈變化。最近已經有多位台灣企業與投資界的領導者,出⾯⼤聲疾呼:No ESG, No Money, No Future.
不只是「淨零排放」⽽已
回應國際社會的期許與壓⼒,台灣蔡英⽂總統在2021年4⽉22⽇世界地球⽇宣⽰, 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標,也是臺灣的⽬標。隨後,台灣國發會於2022年3⽉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規劃「能源轉型」、「產業轉型」、「⽣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轉型路徑,配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治理基礎,輔以「⼗⼆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活轉型政策擬定⾏動計畫。(圖2)
但是,讓我們仔細查看,「淨零排放」屬於ESG中的E領域的。ESG遊戲規則的制定 者(例如歐盟)為什麼要多提出S與G⼆個項⽬?到底除了「淨零排放」,我們還要 ⾯對那些核⼼的挑戰?
圖3: 2022 KPMG 《臺灣永續風險⼤調查》
台灣社會的關鍵風險:缺乏彼此溝通信任與主動互助的公⺠社會
我們先來參考⼀分重要資料。
2022KPMG安侯建業發布⾸份由產官學研創協⼒完成的《臺灣永續風險⼤調查》報告,並且提出風險11⾒,分別是:5個警訊、1個積極治理、2個超前部署、3個創新 ⽅向(圖3)。這個調查對象範圍橫跨企業、⼯商團體、使命型組織(社會企業、非營 利組織、合作事業)、學術研究等跨界利害關係⼈之負責⼈、各級主管與職員等。KPMG調查期間是⾃2022年4⽉14⽇起⾄5⽉29⽇⽌,總共回收了1237份有效樣本。
KPMG調查中指出的3個創新⽅向:循環共⽣,社會創新,地⽅韌性。這裡更進⼀步指出,我們的視野無法侷限在「淨零排放」,E與S和G其實緊密連結,環境,社會與 治理的挑戰無法切開來個別處理。
我們可以更進⼀步解讀,歐盟國家(特別是德國與⻄北歐全球幸福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國家),他們就是ESG遊戲規則的主要制定者,所以在ESG的佈局中融入了對歐洲 過去走過百年的戰爭暴⼒,環境災難和政治經濟動盪的歷史脈絡的全盤反思。從痛苦創傷悲劇的經歷中,歸納出可以與全球公⺠共享,邁向永續幸福願景的可⾏路徑和解 ⽅。換句話說,ESG不是只有科技與法規的「淨零排放」,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溝通與 信任的基礎。
《ESG國際公⺠⼤學》計畫:以⽣命的連結激發社會溝通
KPMG調查中,有段非常簡要⼜深刻的提醒:我們不該問 「風險會不會發⽣」,⽽是要更積極地想像「風險什麼時候會發⽣」,「⾯對下⼀個將⾄的風險,我們準備好了嗎」。
調查中提出5⼤警訊,由於本⽂篇幅的限制,我特別想要專注在第5項:台灣的⺠眾
「僅2成受訪者認為個⼈應主責採取⾏動,其餘仍冀望政府、企業、媒體有作為。」
應對這個警訊的解⽅,沒有捷徑,就是從公⺠素養做起來打造社會溝通與信任,促成公⺠主動積極⾏動。這不只是ESG報告書或碳盤查等法規與技術的問題,⽽是改變⽣ 活習慣與⾏為的公⺠教育的深耕。真實⾎⾁的⽣命故事往往比枯燥的報告書或ISO規範更有激發⾏動的活⼒。我過去居住過的瑞典與德國,就有許多以公⺠信任基礎推動的社會創新來應對突發的風險危機的案例。2015年左右敘利亞戰爭引發的⼤量難⺠湧入的危機,瑞典與德國是全球收容中東難⺠最多的國家。
我推動的《ESG國際公⺠⼤學》計畫,希望突破“ESG報告書”的框架,看⾒ESG背後 反思歐洲歷史脈絡,渴望⽣命與⽣命連結的⼈性動⼒。走出我們熟悉的框架,去歐洲現場⾒證與體驗社會溝通與公⺠協⼒信任的活⼒。這個計畫在2018-19年間完成了8 次不同主題的德國共學旅⾏,疫情後的2023年2⽉完成了第9梯次。值得⼀提的意外發現是:在2023年這3週參訪⾏程中,我們拜訪的德國單位,包涵:合作住宅倡議單位,消費合作經濟組織的領導⼈,綠能科技研究者,永續社區都市規劃的⾏動團體 等,我們居然沒有聽到任何⼀位德國朋友主動提到“ESG”。我們可以說:德國基礎深厚的公⺠教育與企業價值⽂化,早已經內化“ESG”價值成為⾏動與策略的DNA了。特別在處理社會風險上,我們參訪的德國單位在S(社會)的核⼼價值「多元共融」 (Inclusion)上,多有具體創新作為,是可以持續運作的策略與實踐。
回顧這9個梯次實地參訪德國,我們⼤致可以歸納出三個主題:走出孤獨,綠⾊照護,永續⽣活。(圖4)
圖4:《ESG國際公⺠⼤學》2018-2023 完成9個梯次德國共學旅⾏。我們體驗三⼤領域的創新。
(1) 走出孤獨:轉危機為契機·
走過疫情,許多⼈體悟到「孤獨比疫情更為嚴重」。我的好友許得夢(Dagmar Hirche)在2007年與公司的⼆位同事共同創辦《走出孤獨協會》。他們關注到⾼齡社會的挑戰,不是只有⽣理健康,還有⼼理與情緒健康的⾯向。協會的⽬標在翻轉對 「老」的認知和想像,帶給「65+」世代正⾯的⽣命能量,實踐幸福⾃主且有尊嚴的 ⾼齡⽣活。
協會從2014年起舉辦數位學習課程,「銀髮衝浪」”Wir versilbern das Netz“, 協助銀髮族使⽤智慧裝置進入數位⽣活。藉由精彩創意的影片和社群媒體曝光,「銀髮衝浪」的幽默活⼒觸及廣⼤群眾,吸引了廣泛媒體報導。
2017年Facebook/ Meta在柏林設立全球第⼀家數位學習中⼼,主動邀約許得夢主持銀髮數位學習,這個數位學習中⼼也是女性,移⺠,兒童共創共學的平台。後許多銀髮產品的新創團隊發表產品,也來現場路演互動了解使⽤者族群的具體需求。(圖5)
疫情期間,為了⿎舞受困隔離的⾼齡者,「銀髮衝浪」改為線上舉⾏,週⼀到週五不間斷。線上活動持續進⾏。直到2023年2⽉份舉辦了950場以上的線上聚會。2014到2022年底,估計有2萬5千⼈參與了「銀髮衝浪」活動。這個課程也證明,許多80歲90歲的銀髮族也可以學習進入數位世界,開展更多元的⼈⽣視窗。
協會的努⼒獲得跨領域產官學界的重視。疫情的困境,特別凸顯孤獨問題的嚴重。2022年2⽉,德國編列⼀百萬歐元年度經費,成立跨部會的「走出孤獨網絡」(Das Kompetenznetz Einsamkeit (KNE) ),專責處理與研究孤獨的各種理論與實務⾯ 向,對⾝⼼靈與社會的影響,以及防範的策略。在開幕式的記者會上,許得夢特別強調,孤獨是跨越年齡的現象,我們要留意許多隱藏在社會⾓落的孤獨者,特別是貧窮與孤獨是緊密關聯。許得夢多次倡議在安老機構要儘量提供免費的網路。(圖6)
圖表 5, 2019年11⽉《歐洲創新共學旅⾏》學員拜訪柏林的Meta數位學習中⼼,參與《走出孤獨協會》的許得夢(Dagmar Hirche)主持的《銀髮衝浪》課程。
圖·6: 「走出孤獨網絡」(Das Kompetenznetz Einsamkeit (KNE) )成立的記者會上 (2022/02/10),從左到右:衛福部長Anne Spiegel,許得夢(Dagmar Hirche),Benjamin Landes ,社會⼯作與社會教育學院(Instituts für Sozialarbeit und Sozialpädagogik )的主任。
(2) 綠⾊照護:寧靜的社會運動
圖7: 德國共學旅⾏看到照護的⾯向不只是⽣理⾯向⽽已。
綠⾊照護(Green Care)泛指非藥物的輔助療癒,例如,透過⾳樂,藝術,森林, 園藝,桌遊,動物等的輔助療癒。綠⾊照護在德國,奧地利,瑞⼠廣泛應⽤在⾼齡社群,⼼理諮商與社會⼯作,成癮問題,受刑⼈的輔導等。本⽂先專注在動物輔助療 癒。(圖7)
奧地利動物輔助療癒:跨領域公私協⼒
動物輔助療癒比較常⾒的動物是⾺匹與服務⽝。在奧地利是整合在健保給付體系,在德國⽬前還在爭取更完整的給付管道的立法,但是⼤部分的服務需求者是可以找到資源來⽀付費⽤。培訓動物輔療⼈才的管道,在德國主要是學院外⺠間提供的課程。奧地利的維也納獸醫⼤學(https://www.vetmeduni.ac.at/en/)在獸醫領域享有極⾼的聲譽,研究與教學涵蓋動物輔助療癒,動物⾏為,⼈類與動物比較醫學,⼈與動物互 動的倫理反思等多元豐富的主題。也提供免學費,英語授課的碩⼠與博⼠學程。特別值得推薦的,是《跨領域⼈與動物關係的碩⼠學程》的英語學程(Interdisciplinary Master's Programme in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IMHAI))。IMHAI背後有Messerli研究院(Messerli Research Institute)的⽀援,這個研究院主要有三個跨領域夥伴的協⼒:總部位於瑞⼠的Messerli 基⾦會(Messerli Stiftung),維也納⼤學 (University of Vienna),維也納醫學⼤學(The MedUni Vienna)。
德國綠⾊照護結合社會農耕:農園⽣活取代安養機構
德國最近掀起綠⾊照護(Green Care)或者也稱為社會農莊(social farming)的創新風潮。許多農場由於農業從業⼈⼝減少·,⾯臨是否關閉農莊的選擇。創意的農場主⼈,選擇改建⼤型農舍為附服務的銀髮住宅,讓⾼齡者申請入住。農園濃郁的⼈情味,與動物互動的溫暖,共餐共耕的親切,是⼀般傳統的安老住宿機構無法提供的, 也是非常吸引銀髮族·入住的誘因。最近德國多家電視台報導⼀個案例,是Pusch 基 ⾦會經營的安養農莊(Stiftung Pusch - Pflegebauernhof)(https:// www.bauernhof-wohngemeinschaft.de/)。這位創辦⼈Guido Pusch,本⾝繼承了家族200多年歷史的農場,農莊需要轉型來應付時代變⾰。同時德國超⾼齡社會也有對安養機構的⼤量需求。Pusch選擇走了創新的⽅案。
Pusch將農莊改建成可以安置長者的住宅,也引入專業照服員進駐,開發動物輔助療癒的培訓等。入住的長者,可以⾃由依照個⼈興趣和⾝體的狀況·,選擇各種⾃⼰熱愛,⼜可以促進⾝⼼靈健康的活動,例如:幫忙農舍修繕,餵食照顧動物,帶領圈養的⽺駝散步到草坪放牧,餐飲烘培,閱讀繪畫等。對照傳統安老機構提供的照表操課復健與樂齡節⽬,在農莊裡⾯更像是回到⼩時候記憶的農園⽣活,與動物或⼤⾃然互動充滿樂趣,住⺠像類家⼈般的互助協⼒,處處是濃郁的⼈情溫暖。這些都是非常吸引⼈的條件。Pusch農莊⼤受歡迎,已經有50多⼈排隊等待申請入住。創辦⼈與建築師團隊合作規劃,即將擴⼤建設更具規模的綠⾊照護農園。提出的⼝號是:“我要農園⽣活,不要入住安養機構。” (圖8-11)
圖8 : 德國Pusch 基⾦會經營的安養農莊,住⺠最喜歡的活動之⼀,是將農園圈養的⽺駝,散步帶出去草原放牧。)來源:德國公共電台SWR(https://reurl.cc/EojM4K),Pusch基⾦會網⾴: https://www.bauernhof-wohngemeinschaft.de/
圖9: 德國Pusch 基⾦會經營的安養農莊,住⺠協⼒處理農事,休息時間⼤家在農地現場下午茶, 打造兒童壯年銀髮族混齡共學共創共居的社群,是綠⾊照護農園的特⾊。來源:德國公共電台SWR
(https://reurl.cc/EojM4K),Pusch基⾦會網⾴:https://www.bauernhof-wohngemeinschaft.de/圖10: 德國Pusch 基⾦會經營的安養農莊,農莊⼯作⼈員帶著禮物和⽺駝,到因為中風⽽需要臥床的住⺠的房間來慶祝⽣⽇快樂,帶來很多安慰與歡樂的互動。動物輔助介入很受到德國安老機構的· 重視,有充分的量化證據證明這個綠⾊療癒途徑對促進⾝⼼靈健康的功效。來源:德國公共電台SWR(https://reurl.cc/EojM4K),Pusch基⾦會網⾴:https://www.bauernhof- wohngemeinschaft.de/
(3) 永續居住:青銀共創共居,多元共融的住宅合作社
居住不正義的問題,是台灣社會的全⺠矚⽬的⼤痛點,也是ESG轉型路上不能逃避的 挑戰。⻄北歐幸福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社會,居住是基本⼈權,不是商品。這些國家都是在居住正義領域上可以提出可⾏的解決⽅案,讓公眾免於基本⽣存的焦慮,是促成公⺠信任與溝通的重要基礎。⽤信任與互助打造出來的公⺠素養與思辨批判的能 ⼒,讓這些國家致⼒於解決⼟地房產投機炒作,避免M型社會的撕裂,從法規上的規範,到公⺠⾃發⾃主的住宅合作社運動,是充分發揮公私協⼒(PPP)精神的典範案例。
德國百年傳統的合作社經濟運動:居住是基本⼈權,不是商品
過去百年德國政治經濟的劇烈變動,5個政權的轉移,⼆次世界⼤戰,以及從冷戰走到⼆德統⼀。這些不只是歐洲地區,甚⾄牽動全球變遷的歷史震盪中,帝王將相來來去去,但是德國的⺠間社會卻·保留了百年來互助協⼒的合作社精神。19世紀的德國勞⼯運動催⽣了集消費、住宅、儲蓄互助三項業務⽽成的合作社,⾄今仍然因應不同挑戰⽽衍⽣出各種創新的合作社模式。2
19世紀末隨著⼯業⾰命進展,農村⼈⼝擠進城市,都市房荒⽇益嚴重。因此開始出現所謂的「住宅合作社」(Wohnungsbaugenossenschaft),政府給予免稅等獎勵,實際經營採⽤公⺠⾃治原則。⾄今德國境內有2000多個住宅合作社,其中不乏有百年歷史的組織。
歐美在⼀九六O與七O年代學運脈絡下興起了新的社會運動,例如公社、佔屋以及⾃助計畫(self-help projects)等。回應ESG轉型風潮,我們這裡使⽤合作住宅 (CoHousing)來泛指強調⾃我組織經營,與具有社區取向的住宅形式等。對比⼀般的可負擔的社會住宅,CoHousing更強調是⾼度的⾃決,對參與社區事務的興趣,並追求長遠的永續經營。
合作住宅運動對於ESG轉型的公⺠溝通的啟發
合作住宅的核⼼就是公⺠溝通與信任互助,更具體的說,⾯對居住正義的複雜挑戰,反⽽激發了溝通的深度與創意,在打造和倡議合作住宅的共創路徑上, 從具體完成的歐洲合作住宅案例,我們學到ESG溝通的操練。具體的案例請參 考最近的⼆本由Ours(都市改⾰協會)翻譯⾃德國柏林社會企業《id22》出版的書籍:
第⼀本是《合作住宅指南:⽤⾃決、永續、共居開啟⽣活新提案》 (Cohousing Culture)(2009 中譯本出版); 第⼆本是《互住時代:打造社區共融⽣活的合作住宅》 (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22中譯本出版)
2 陳怡樺,陳郁玲 (2022)《【向德國合作社取經】源⾃勞⼯運動 德國消費合作社的百年歷程》, 出⾃:環境資訊中⼼,https://e-info.org.tw/node/235798
從合作住宅的共創學習,我們看到ESG轉型的韌性社會需要的公眾溝通的幾個 特⾊:(參考互住世代,導論)
- ⿎勵走出孤獨,與鄰居交流合作
- 找尋適合個⼈⽣活形式的住宅,打造住處成為相對於住宅市場上標準化公寓的另類選項。
- 培養對於⾃我組織和直接⺠主有濃厚興趣,保持⽣活的創意,願意參與社區事務。
- 共享資源,打造⽣態節能創能社區,循環經濟。
- 彌補社福體制的缺陷,互助⾃助解決問題。
- 避免投機轉賣、重視跟鄰居合作⽽非競爭的⽅式。
⼩結:
從德國與⻄北歐社會的歷史脈絡,我們看到,回歸尊重⼈性與⼈權,發展多元共融的公⺠溝通,建立在信任互助基礎上的ESG轉型的許多具體案例。這些都 是催促我們可以避免漂綠的誘惑,儘快進⾏有遠⾒的ESG轉型的討論,從基礎 的公⺠教育,社會溝通上下功夫。培訓未來⼈才的批判反思能⼒,促成公⺠的互信互助,主動積極啟動各種社會實驗,累積深厚的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