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講/問

通識教育中心何昕家副教授 / 20210520


第27講/問
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交集後,背後的教育內涵?
原本預計目前是一天談一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背後的教育內涵,但最近因疫情嚴峻,再加上目前全國均為線上教學,因此把一年前投書的內容,再重新與大家分享,透過新型冠狀病毒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交集對話後,發現有非常多可以跟學生分享與引導,以下內容提供給第一線老師參考。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245
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看見新型冠狀病毒為人類帶來的影響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擴散頻仍、糧食分配不均、貧窮人口不斷增加等關鍵問題的十字路口。這幾年,大自然失衡的現象讓人類開始反思: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全然正確?今後的發展方向,要如何在自然負載能力範圍與人類需求間取得平衡?
「永續發展」就是承載這時代各種重要思潮的方舟,希望扭轉地球當今失衡的發展模式,追求人類更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後,聯合國在西元2000年提出「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MDGs),主要是因為全球還有許多國家面臨貧窮、飢荒、戰爭、教育、健康、疾病、人權等課題,聯合國每15年都會進行檢視,MDGs希望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能合力消弭上述課題。而在2015年,在原本的基礎上整合深化永續發展概念後,聯合國又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這次關切的課題,從MDGs原本的8項目標擴展為17項,各國開始依據這些項目,檢視自己國家的發展現狀,而這17項目標,也成為目前全球社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2020年從中國武漢擴散到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讓人類社會許多隱而不藏的問題都現出原形。本文試圖透過SDGs的17個項目檢視這場肺炎疫情,可以讓我們看到那些社會現狀?或許這樣的反身性思考,會提供我們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現有的體制。
目標一:消除貧窮。新型冠狀病毒在已開發國家,因為交通便利等因素,傳播速度非常快。至於開發中國家,目前確診數看似較少,只是如果再考量這些地區的整體衛生習慣、環境與醫療等因素,若全面擴散,將會難以想像。這也不禁讓我們反思,國家發展與傳染病間的關係,看似並非絕對。
目標二:消除飢餓。目前因為疫情造成全球供需減緩,許多國家的人民也都引恐慌而相繼開始囤積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這樣的現象並非供應議題,而是糧食安全上的行為改變,「要是大宗進貨買家認為小麥與米的船運到5、6月就停止了呢?這就是可能導致全球食物供應危機的來由。」這也可能會造成糧食的通膨。
目標三:良好健康與福祉。疫情直接衝擊最大的便是整體醫療系統,不同國家醫療系統甚至是高齡者照護課題逐一浮上檯面,醫療社福與公衛系統支持的不足也在這次傳染病中浮現,甚至某些國家已經已考量到整體系統承載力,而重新規劃資源分配。
目標四:優質教育。不同教育系統針對疫情也逐漸有因應策略,最大的改變便是透過線上學習,所謂「停課不停學」,讓遠距數位教學成為全世界各國的趨勢。但經濟、學習弱勢的家庭,便會延伸出另一部分的教育課題。
目標五:性別平等。這次疫情的確診比例是男性比女性高,推測可能因為生理結構、相關生活習慣的差異,從過去的SARs、MERs一直到現在的Covid-19均是如此。
目標六:潔淨水資源與衛生。此次疫情中「勤洗手」成為防疫關鍵,這也牽涉到水資源與衛生的重要性。水資源與衛生條件較匱乏的國家容易成為防疫漏洞,如貧民窟人口稠密、醫療保健機構有限、愛滋病和結核病感染率高、旱災導致水資源短缺、基礎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都令人擔心疫情擴散。
目標七:可負擔的潔淨能源。這一兩個月全球生產、運輸都趨緩,相對能源使用也減少,並對地球空氣產生影響。NASA監測,全球的空氣在這一兩月間因為人類活動減緩,而有其喘息的機會。
目標八: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這部份主要看到的是企業面對疫情,帶來雇主與勞工間的關係變化。在家上班、防疫假、留職停薪等紛紛出籠,一來對於產業產生衝擊,二來也考驗勞雇雙方的協調,可以如何共體時艱。
目標九: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這次疫情也考驗不同國家產業應變以及快速整合的能力。例如台灣在口罩生產上,很快就整合產業打造出「口罩國家隊」投入生產。另外這次疫情也考驗國家的基礎衛生設施。
目標十:減少不平等。在疫情中各國也看到不平等的狀況,例如醫療資源、物資分配、教育資源等,這些平時可能不明顯的問題,都在疫情發生後浮上檯面。
目標十一:永續城市與社區。當疫情嚴峻時,某些城市、國家不得不進行封鎖,在都會區便容易發生物資供給的問題。原本生活便利的城市因為物資缺乏,反而變成大家都想逃離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帶來污染減輕、生態復甦、人性考驗等不同影響,給長期生活在都會區的人類一次反思的機會。
目標十二: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因為疫情,市場的供需產生變化,因恐慌產生的消費行為會擾亂生產端,一些生產活動也開始需要調整。
目標十三:氣候行動。人類因為疫情改變整體經濟活動,生產降低的同時反而也讓地球得以喘息。這正是我們反思自身行為對於地球造成多大負擔的好時機。
目標十四:水下生命;目標十五:陸域生態。疫情中人類對於水陸資源開發都呈現趨緩,也讓整體生態系統暫時鬆一口氣,不同國家分別出現了生態系統回復的跡象,這也足以提醒人類對於生態系統已經造成過度壓力。
目標十六:和平正義與制度;目標十七:夥伴關係。當疫情擴散到全球,不同國家的邊境敏感性、相關法令規範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夥伴關係都受到衝擊,也正是我們重新思考國家制度、國際關係及人權議題的時機。
文末,筆者想起《寂靜的春天》一書曾提到,「人幾乎辨認不出自己所造的魔鬼。」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如此在書中引用史懷哲的名言。當然,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怎麼來,科學家還正在探索,我們無從得知,但此疫情也讓人類很多隱藏的課題現形,浮上檯面,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自己。
https://feature.undp.org/covid-19-and-the-sdgs/
#SDGs教育實踐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