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講/問

我想要說的是...
我還能以其他方式表達這個嗎?為什麼?
我還能以其他方式表達這個嗎?為什麼?
(重複問題)
目的:這個方法鼓勵了怎樣的思考?
這個方法透過培養對溝通選擇的理解,考慮到其意圖、情境和受眾,提高了學生與不同受眾溝通的能力。
應用:我可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使用它?
這個常規廣泛適用於課程的許多方面(例如,當學生參與故事、歷史事件或科學發現時)。在學生被要求代表思想或現象時(例如,製作圖表、海報設計或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它也很有用。這個常規還可以指導常規的課堂討論或學校內外的非正式互動。刺激的例子包括但不限於電影片段、學生自己的作品、課堂對話和藝術作品。
啟動:啟動和使用這個方法的一些提示是什麼?
為了使用這個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可能涉及引起他們對適當、有效和尊重的互動以及反思我們如何與彼此溝通的重視,尤其是與生活和文化與我們不同的人。
學生需要對意圖、受眾和情境有初步的理解,因為他們發展了思考和參與複雜溝通的技能。他們還需要意識到自己可以使用的各種溝通手段(例如,語氣、身體語言)。
在開始這個常規之前,您可能需要解釋一下,該常規涉及一個初始提示:“我想說的是...”,它指引他們做出一個陳述並解釋他們對該陳述的意圖。
後續提示要求學生檢查他們的原始陳述,並根據他們對自己的意圖、受眾和情境或背景的考慮進行修改。他們將考慮到重新組織和修改,不僅要選擇修訂的口頭語言,還要考慮到他們的語氣和身體語言(如果溝通是在實時交換中進行)。
您可以選擇要求學生重複第二個提示的次數,以進一步修改和反思他們的溝通選擇。學生與伴侶或小組分享他們對後續提示“為什麼”問題的回答至關重要,並在解釋中使用意圖、受眾、情境、背景和傳遞(語氣和身體語言)的想法。如果不這樣做,這個常規就有可能邀請學生重複不太有效的溝通形式或加強溝通誤解。
___
透過上述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永續發展"教學活動,具體步驟如下:
目的明確化:首先,明確說明本次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什麼,例如,提高學生對永續發展議題的理解和意識,培養他們的永續思維和行動能力。
引發思考: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例如文本、影片、圖表等)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對永續發展的興趣和好奇心。
使用提問:引導學生使用提問技巧,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有關永續發展的想法,並解釋為什麼需要這樣做。
意圖、受眾、情境分析:指導學生分析他們的溝通意圖,以及他們的目標受眾和情境,考慮到永續發展的特性和目標。
反思和修訂:引導學生反思他們的原始陳述,並根據他們的意圖、受眾和情境進行修改,以使其溝通更加清晰、有針對性和有效。
分享和討論:鼓勵學生與同伴分享他們的想法和修訂後的陳述,並進行討論和交流,以促進理解和學習。
結合課程內容:將這個反思和修訂的過程結合到永續發展的相關課程內容中,例如討論永續發展的原則和實踐,分析永續發展的案例和挑戰等。
透過這樣的引導和反思過程,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永續發展議題,並培養其溝通和思考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永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___
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第3個目標(SDG3)「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促進福祉」為具體示例來規劃引導學生反思的教學活動:
目的明確化:明確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SDG3的重要性,並思考如何以不同方式向不同受眾傳達有關健康生活方式和福祉的訊息。
引發思考:使用視頻、圖片、故事等資源引發學生對健康和福祉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使用提問:提出問題,如「你認為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什麼促進健康和福祉對社會和環境都很重要?」等,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角度和層面的問題。
意圖、受眾、情境分析:讓學生分析他們的溝通意圖,例如,向同學傳達健康資訊的目的是什麼?目標受眾是誰?在什麼情境下進行溝通?
反思和修訂:要求學生反思他們的原始陳述,並根據他們的意圖、受眾和情境進行修改,使其溝通更具說服力和適切性。
分享和討論:鼓勵學生與同伴分享他們的想法和修訂後的陳述,並進行討論和反思,以加深對SDG3的理解。
結合課程內容:將這個反思和修訂的過程結合到健康教育課程中,探討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和福祉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實踐SDG3的重要性和挑戰。
透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SDG3的內容和意義,並培養其溝通和批判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和福祉,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