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ESG轉型的韌實⼒-溝通與信任為基礎的德國創新

ESG轉型的韌實⼒-溝通與信任為基礎的德國創新
作者:《暖暖客廳x ESG國際公民大學》創辦人 王瑜君

“ESG”是最近台灣社會深受產官學與公⺠團體熱切矚⽬的話題。本⽂希望緊扣這個ESG風潮,以近年來德國社會轉型的最新案例為參考,來說明打造韌性社會的路徑。 這裡先簡單總結本⽂幾個重點:

(1)    ⾸先,台灣社會偏重科技主導的變⾰,很容易忽略「淨零排放」的⼝號訴求後 ⾯更重要的基礎⼯作,就是由公⺠教育,社會溝通,社會設計的基礎來打造多元共融 (Inclusion)的信任感。

(2)    在通往ESG轉型的路徑上,⻄北歐幸福永續國家經歷了20世紀和21世紀前半動盪詭譎的危機災難,成就今天在永續幸福指標上的典範。這些社會走過的的歷史社會經濟⽂化脈絡,非常值得我們深度探討。許多⽂獻1指出這些地區的成就,歸功於⾼品質的公⺠素養,陌⽣⺠眾之間的信任和主動協⼒合作。永續不是光靠科技可以成 就,更需要是⽣命與⽣命連結的價值轉變。

(3)    台灣社會在⾯對ESG轉型的挑戰,但是對於⻄北歐社會的公⺠教育與社會溝通 的現況是相對陌⽣,因此投射到對ESG的想像,也容易侷限於“淨零碳排”的技術層 ⾯。因此,我從2018年起,規劃不同主題的《德國創新共學旅⾏》,希望透過具體實地參訪德國不同的創新單位,建立友誼,看⾒德國社會創新⾏動者的⽣命故事,也看⾒這些德國公⺠如何主動發起⾏動來解決社會問題,如何跨領域跨世代跨部⾨的公私協⼒。

ESG的風潮下,我再調整修正計畫主軸為《ESG國際公⺠⼤學》,強調“公⺠教育”才是轉型的核⼼,⽽國際的⽣命互動和友誼連結,才是驅動價值觀與⽇常⾏為改變的動 ⼒。從2018年啟動到2019年底,我們完成了8個梯次不同主題的共學旅⾏。疫情間的三年,我們持續與歐洲友⼈保持線上的互動,2023年2⽉,我們完成了第9梯次的旅 ⾏。我們看⾒德國社會從2011年起⾯對非核家園綠能轉型的難題,再加上超⾼齡社會,移⺠難⺠的湧入,烏克蘭戰爭的多重危機。遇到這些挑戰,德國⿎勵由下⽽上的 ⺠間創新來應變,過往10年累積了許多創新的案例。本⽂擷取其中幾個關鍵亮點, 來具體說明,ESG轉型最關鍵的軟實⼒,在於教育,溝通與信任。

1 請參考旅居瑞典的作家吳媛媛的近年著作。例如《當個普通⼈也很⾃豪:我在瑞典⽣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2022),《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2022),《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的⽇常思考教我的事》(2016)。

本⽂就是從這些豐富多元的第⼀⼿現場體驗,擷取幾個關鍵亮點,與讀者分享。


圖1: 來源:WEF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6/esg-resilience-investment-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


圖2:《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EE68AAD8B38BD76

ESG風潮啟動

ESG是 3 個英⽂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E,environment)、社會(S,social) 和治理(G,governance)。 過去企業重視EPS財務表現,ESG則⽤於評估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綜合表現,並作為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圖1)全球經歷疫情時代後,氣候變遷的危機獲得普遍的重視,全球ESG浪潮帶來⼀連串的新政 法規變⾰,⼤企業感受到必須負起帶頭減碳的壓⼒,也更直接衝擊中⼩企業的供應鏈變化。最近已經有多位台灣企業與投資界的領導者,出⾯⼤聲疾呼:No ESG, No Money, No Future.

不只是「淨零排放」⽽已

回應國際社會的期許與壓⼒,台灣蔡英⽂總統在2021年4⽉22⽇世界地球⽇宣⽰, 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標,也是臺灣的⽬標。隨後,台灣國發會於2022年3⽉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規劃「能源轉型」、「產業轉型」、「⽣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轉型路徑,配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治理基礎,輔以「⼗⼆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活轉型政策擬定⾏動計畫。(圖2)

但是,讓我們仔細查看,「淨零排放」屬於ESG中的E領域的。ESG遊戲規則的制定 者(例如歐盟)為什麼要多提出S與G⼆個項⽬?到底除了「淨零排放」,我們還要 ⾯對那些核⼼的挑戰?

上一則文章:【SDG 1 終結貧窮】兒童生活教育動畫三國語版 03 理財小老師 下一則文章:【SDG 17 夥伴關係】兒童生活教育動畫四國語版 22 知識王大挑戰
推薦內容